關於《真探葛歐》:
「被建構出來的世界」是我這次設計的主軸。
劇本明確說明這是一個寫實主義的舞台,在討論過程中曾經想做出空間上的拼貼,但回歸劇本本身,兩位劇評家會進入到戲中戲重演片段,並對應到其中的角色,模糊了「現實」並反映著「真實」,原本戲中戲的角色維持著其「角色」與一切的發生。因此,我認為在戲中戲從演員過渡到角色這件事不應該被觀眾看到,最後選擇將這個穆爾頓莊園宅邸的內部幾乎完全寫實。
戲中戲舞台安排了寫實的空間格局,以壁爐、門柱線板等裝飾細節呈現年代感,顏色上參考當時安妮女王風格的配色,加重其彩度,來增添戲中戲較為喜劇同時帶有詭譎懸疑的氛圍。我希望整體舞台是高大的、顏色具有對比,有著許多穿梭通道提供躲藏空間以及神出鬼沒的感覺,而裡面的東西都是被精心挑選以及被安排過的,一切看似包裝得很好,讓角色彷彿真的在這個空間生活。這是一個沒有人能離開的封閉空間,同時也暗示著這是一個被刻意塑造的空間,在這個空間之外就是我們所處的劇場—一個正建構世界的地方。
而劇評家正處於觀眾與戲中戲之間的介面,在戲中戲被劇評家觀看的同時,劇評家也正被我們觀看著,這個戲中戲被建構的同時也正在這個劇場被發生。因此我希望做到「戲中戲、劇評家、劇場」這三個空間上的過渡,讓戲中戲與《真探葛歐》這齣戲及劇場有著連結。因此我利用假鏡框這個元素,使他在框住戲中戲並建構劇評家所處世界的同時,做出這齣戲與劇場空間的過渡,將劇場本身「黑色」—這個通常不希望被注意到的元素,把景片製作過程中,從「沒有細節、未經處理」直到「上有質感、線板含有寫實細節」的劇評家包廂,將劇場的一部分過渡到寫實的戲中世界,再次強調「這是一個被設計過、被建構出的世界」,而劇評家包廂就位於這個介面之間,考量到劇評家處於觀眾與戲中戲之間,須能快速進入戲中戲,安排劇評家在靠下舞台的位置,同時與觀眾更加靠近,而包廂就介於「戲中戲木地板」與「劇場黑地板」之間,暗示著劇評家與戲中戲之間模糊的界線。
/
關於在做這檔畢製的我:
對於這樣一個戲中戲、劇場與角色與觀眾的模糊界線、推理懸疑諷刺喜劇、1950-60年代歐洲鄉村莊園風等幾乎結合了一切我喜歡的元素的劇本,要在戲劇廳搬演,從設計上想要做的突破,在時間與預算上要兼顧質感與我想達到的效果,以及說我想說的話,一路走來不管在設計還是製作過程裡都是相當困難的,謝謝那些彼此無數次的討論、數不清的「加油」與支持鼓勵,其實很多是這麼剛好的擦身而過、幸運地、努力地,感激不盡地完成了,要感謝的真的太多了⋯⋯真心謝謝所有幫助過的人。
回顧這四年,來到北藝以後我認為最好的改變就是能夠更誠實地面對自己,不管是任何作業、製作、設計,以及那些無法面對自己的時刻,其實都是更切身體會到自己的感受,更認真的思考自己真正所在意的人事物究竟是什麼,也更瞭解保持著善良乾淨的心、心中有愛的重要性。
謝謝佰捌,在我身邊的這群人真的真的真的非常好,沒有這些人真的做不到,他們讓我能夠接受自己,不管是優缺點,他們讓我相信自己也有獨特的地方,他們每個人都值得被愛,值得擁有很棒很棒的未來,請持續關注北藝大佰捌劇設,我愛佰捌。